

春意盎然的3月,全國迎來了第62個“學雷鋒紀念日”。在公司,有這樣一群用實際行動踐行“雷鋒精神”的人。他們既是千米井巷中的“螺絲釘”,也是技術攻堅的“開拓者”,既是搶險一線的“急先鋒”,更是溫暖礦山的“春風使者”,為張家峁這座千萬噸級智慧煤礦注入青春動能。
扎根礦山:首席技師的堅守與奉獻
在公司,提起劉寶明這個名字,無人不曉。這位80后的首席技師,是“千萬噸級礦井電鉗工技能大師工作室”的領辦人,也是陜西省技術能手、煤炭行業技能大師。他的故事,是對螺絲釘精神的最好詮釋。
“吃苦在前,沖鋒在先;不畏艱苦,潛心鉆研。”這是劉寶明的座右銘,也是他工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入礦15年來,他從一名普通的工人,憑借對煤炭事業的熱愛與堅持,一步步成長為班長、檢修副區長、黨支部書記。在他的職業生涯中,每一次職務的變遷,都是對專業技能和工作態度的雙重考驗。
近年來,劉寶明主創的壓縮空氣注油法、托輥更換器、移動式調偏裝置等創新項目40多項,累計產生經濟效益約900萬元,申報并獲得國家實用型專利認證6項。他的創新精神激勵著全體職工不斷優化生產工藝、流程,不斷改進作業方法,為工區創新工作做出突出貢獻,同時也為安全生產提供了有力保障。
創新引領:礦山師徒的智慧與拼搏
創新不僅是企業發展的動力,更是礦山職工展現智慧與才華的舞臺。他們立足崗位,敢于嘗試,勇于創新,為公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機修工區,技能大師李宏財和徒弟白志川正在埋頭維護保養錨運破設備。他們深知,設備的穩定運行是礦井安全生產的基石。因此,他們不僅在日常工作中細心呵護每一臺設備,更在技術創新上不斷探索。他們利用業余時間,研究設備性能,改進維修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創新方案。這些創新不僅提高了設備的運行效率,更降低了維修成本,為企業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在他們的帶領下,車間的維修工人們也逐漸形成了創新的風氣。大家不再滿足于傳統的維修方式,而是開始積極探索新的維修方法和技巧。他們利用業余時間學習新技術、新知識,不斷提升自己的維修水平。
井下搶修:青年團員在危急時刻的挺身而出
在礦井深處,每一次設備的故障都可能影響到整個生產線的運行。面對這樣的挑戰,公司的青年團員總是挺身而出,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責任與擔當。
2月份,公司5-2煤二部機頭3號變頻器突然出現故障,導致生產線停工。接到搶修任務后,機運工區90后副區長馬柯帶領著一支青年搶修隊迅速趕到現場。他們不顧井下惡劣的工作環境,立即投入到搶修工作中。經過幾個小時的緊張奮戰,故障終于被排除,生產線恢復了正常運行。這次搶修不僅考驗了他們的專業技能,更展現了他們在危難時刻的勇氣和擔當。
像這樣的搶修故事,在礦區幾乎每天都在上演。礦山青年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雷鋒精神。他們不僅是礦井生產的守護者,更是企業精神的傳承者。
志愿服務:青年團員在礦區傳遞愛與溫暖
在公司,志愿服務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青年團員利用業余時間,積極參與各種志愿服務活動中,為礦區傳遞著愛與溫暖。
在“學習雷鋒·與愛同行”志愿服務點,“手機貼膜”“電腦維修”“愛心衣物捐贈”等活動吸引了眾多職工和家屬的參與。青年志愿者用自己的專業技能和愛心,為職工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幫助。他們的身影穿梭在礦區的各個角落,成為了礦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情系職工·愛心洗車”服務點,青年志愿者分工明確,認真仔細地擦洗著每一輛車。他們的服務態度贏得了職工的一致好評。這樣的活動不僅拉近了職工之間的距離,更讓雷鋒精神在礦區得到了廣泛的傳承和發揚。
此外,青年團員還積極參與礦區的環境整治和綠化工作中。他們拿著垃圾袋、鐵鉗、抹布,行走在礦區的道路兩旁、綠化帶外各個角落,清理垃圾、擦拭宣傳牌、護欄等。他們的行動為礦區的環境增添了一抹青春的綠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