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暮春時節,走進公司礦區,目之所及皆是驚喜:辦公區域窗明幾凈,職工宿舍溫馨舒適,廠區道路一塵不染,考考烏素河道碧水潺潺……從“整治”到“提質”,從“煥新”到“蝶變”,礦區的每一處角落都在悄然訴說著環境升級帶來的幸福故事。
辦公空間:從“錯落無序”到“井然有序”,效率與心情雙提升。按照“四無三整潔”標準,各辦公區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推開任意一間辦公室的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整齊劃一的辦公桌:電腦、文件夾、綠植按照“定位管理法”各就其位,抽屜內辦公用品分類收納,貼有清晰標簽;窗臺擦得锃亮,陽光透過玻璃灑在“無積灰”的窗臺上,連窗框縫隙都看不到一絲灰塵;煙灰缸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空氣和擺放整齊的綠蘿。“現在每天一進辦公室,心情就特別舒暢,找文件不用翻箱倒柜,工作效率至少提高了20%。”王師傅邊說邊打開抽屜,里面的計算器、記錄本、備用電池等物品分區擺放,一目了然。
生活區域:從“臨時居所”到“溫馨家園”,歸屬感與幸福感爆棚。職工宿舍曾被戲稱為“臨時旅館”,墻面亂貼亂畫、陽臺雜物堆積、衛生間異味等問題屢見不鮮。如今,宿舍區搖身一變成為“溫馨港灣”:推開宿舍門,地板潔凈如鏡,衣柜、書桌、行李箱按照“左齊右平”原則排列,床上被子疊成標準的長方體,床單沒有一絲褶皺;窗臺、桌面看不到一絲灰塵,陽臺晾曬的衣物整齊劃一,曾經堆放雜物的角落變成了小型“綠植角”,多肉、薄荷等盆栽生機勃勃。“現在宿舍比家里還干凈,每天回來都愿意多待一會兒。”住在2號樓的小李笑著展示他的“杰作”——用廢舊木板制作的書架上,整齊擺放著專業書籍和獲獎證書,以及自制的礦區美景擺臺。
生產保障:從“粗放管理”到“精細運營”,環境升級助力安全生產。作為生產鏈條的重要環節,工區庫房和設備區的變化同樣令人矚目。過去,庫房里工具隨意堆放、物資標識不清,不僅浪費空間,還存在安全隱患。如今,各工區按照“6S管理”標準,對庫房進行了系統化改造:貨架按類別編號,物資按照“先進先出”原則擺放,并用不同顏色的標簽區分常用件與備用件;地面劃設黃色警示線,明確“通道區”與“存放區”;墻角放置了防潮箱和滅火器,每周進行一次安全檢查。“現在找工具不用滿庫房跑,走到那個區域看一眼就能知道庫存數量,既節省時間又減少浪費。”庫房管理員老張高興地說著。此外,各車間設備區的“跑冒滴漏”現象得到有效治理,設備表面一塵不染,操作平臺劃定了“安全警示區”,職工的安全生產意識隨著環境改善而顯著增強。
長效機制:從“短期整治”到“常態維護”,全員參與筑牢文明根基。環境提升的成果來之不易,更需要長效機制保駕護航。此項工作開展以來,后勤服務中心建立了“周巡查、月普查、季評比”制度,共開展專項檢查20次,下達整改通知20余份,真正做到“有制度、有落實、有監督”。更令人欣慰的是,職工的環保意識發生了質的飛躍:從“要我打掃”變成“我要維護”,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各單位自發成立了“環境監督小組”,職工主動提出“彎腰行動”——見到垃圾隨手撿起,發現破損及時報修;公司團委組織的“學雷鋒志愿者服務隊”每月開展“礦區美化日”活動,清理衛生死角、宣傳環保知識;形成了“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
站在工業區大門口遠眺,湛藍的天空下,嶄新的藍色圍網沿著河道蜿蜒伸展,發了新芽的柳樹在微風中搖曳生姿,此項礦容礦貌專項整治工作,不僅改變了礦區的“顏值”,更重塑了職工的“氣質”——從關注個人衛生到守護公共環境,從被動執行到主動創新,每一個細節的變化都折射出公司“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
環境整治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當“干凈整潔”成為礦區的標配,當“文明素養”融入職工的日常,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全體職工的共同努力下,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將不斷書寫新的美麗篇章,讓礦容礦貌的“外在美”與職工心靈的“內在美”交相輝映,共同繪就新時代公司高質量發展的壯美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