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9日,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組織彭蘇萍、何滿潮、武強、王雙明等院士專家,在陜北礦業張家峁公司,對“張家峁智慧煤礦巨系統關鍵技術裝備研發與示范礦井建設項目”進行了成果鑒定。鑒定意見提出:該項目成果申請或授權發明專利14件,發表論文13篇,制定團體標準2件,實現了全國首個生產礦井的智能化,為我國智能化煤礦建設和發展提供了示范。鑒定委員會認為,該項目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可以進一步推廣應用。20日,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宣布,張家峁全礦井智能化運行正式啟動。
兩年十月:迎來高光時刻
“這兩年把人忙扎了。去年10月的全國煤炭行業兩化深度融合推進現場會,今年10月的建設成果鑒定、發布、推廣會,都是全國性的會議,這提升了公司在煤炭行業的影響力。” 張家峁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建安說。
三年前,由王國法院士團隊進行總體設計與規劃的“張家峁智慧煤礦巨系統關鍵技術裝備研發與示范礦井建設項目”啟動,經過8個單位協作攻關,取得成功。現在,實現了92個在用系統的數據服務集成和運營決策優化,成功打造了全國第一個全煤礦智能化示范標桿,建成了中國第一個世界一流的智慧礦區。繼智能開采、快速掘進、智能礦井之后的張家峁智慧礦區樣本,創品牌、樹旗幟,又一次引領了煤炭行業的新方向。
定準方向:把住煤礦發展的關鍵
“建設智慧礦區,是張家峁人決勝自我的挑戰。”這是公司領導班子的共識。作為第一批北移人,他們時刻踐行著北移精神。2019年初,公司領導班子成員,面對缺少頂層設計指導、缺少權威的標準規范、缺少成熟的技術路線、缺少成功的經驗等困難,毅然啟動了智慧礦區的建設。
2020年4月,公司把智能化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設立了智能化建設工作專班,實施掛圖管理,列出工作清單,實行智能生產、智能礦井、智慧礦區三個階段性工作目標梯度推進。
僅僅三年時間,公司在煤炭行業脫穎而出,根本原因在于,抓住了中國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方向,抓住了智能礦井智慧礦區發展的機遇,確定了頂層設計、基礎先行、重點突破、全面接入的整體規劃,遵循了打通信息壁壘、鏟除信息煙囪、消除信息孤島、避免重復建設的原則,形成了“系統智能化、智能系統化、管理智慧化”的建設思路。
由此開始,公司實現了脫胎換骨,實現了從采煤炭到采數據的轉變。現在,公司所有系統智能化作業占比80%以上,礦井累計減員345人。2021年2月,公司將一線區隊原有的“三八制”生產作業模式,調整為“三六制”生產作業模式,取消了零點班作業,使煤礦采掘一線生產單位職工正式告別大夜班,同時實現了“減時不減量、減班不減產” 。截至10月15日,礦井實現安全生產4522天。這是張家峁公司建設智慧礦區以來發生的顯著變化。
全礦井智能化:從理想變為現實
在張家峁礦業公司,智能向智慧轉變的紀錄,一直在刷新著。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示范企業和國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礦,公司在智慧礦區建設中打造了全煤第一個全礦井智能化示范標桿和全國第一個智能化管理新模式礦井標桿,建立了智能化煤礦管理體系建設標準,構成了立體式全方位綜合智能生態系統。
截至2021年9月,公司智慧礦區建設包括了安全生產、政工經營、生活服務、園區建設等方面。建成了涵蓋信息基礎設施等13大系統,共計50個智能化子系統。
公司智慧礦區建設為全國煤礦智能化建設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的成功經驗,項目建設取得了12項首創性創新成果,開創了生產礦井智能化升級新模式。
生產系統上,首創5G+智能化煤礦多系統應用場景,構建了14301透明化綜采工作面;研發了世界首套1.1m硬煤薄煤層大功率高效智能化開采成套技術與裝備;首次研發了智能化快速掘進系統,掘錨一體機激光長距離精準組合導航系統屬于國內首創;研發了國內首套煤礦智能通風管控系統;首創了回風巷移動巡檢儀;首次研發了輔助燃油物料車和鋰電池驅動人車無人駕駛系統及智能調度系統;首創“智能工廠”全新生產模式。
管理體系上,首創工業互聯網+綜合管控平臺技術管理模式;首創煤礦生態環保管理系統;率先在行業內落地AI人工智能+煤礦人員作業行為智能辨識安全管理系統;研發了西北第一套煤炭智能化遠程裝車系統。(王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