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公司的 “五和文化” 體系里,“家庭和睦”這一理念看似平凡,實則蘊含著無窮的力量,宛如一座明亮的燈塔,照亮著我們前行的道路。家,這個溫暖的港灣,常常被人們視作理所當然,然而,它的重要性卻如同手機芯片,默默支撐著整個系統的順暢運行,對每個人的生活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在一個普通的家庭中,有一位極為不平凡的女性,她就是這個家的 “定海神針”,我的婆婆。她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一生之中沒有做出過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然而,在家人的心中,她的分量卻無比沉重。
三十年前,我的婆婆遭遇了人生中的重大挑戰, 重組家庭。我的愛人并非她親生,再加上另外兩個孩子,三個半大的小子湊在一起,這樣的情況讓許多人都會感到頭疼。但婆婆卻與眾不同,她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手心手背都是肉,養在一個屋檐下,就都是我的娃。” 這句樸實無華的話語,做起來卻有著極大的難度。
我愛人曾回憶,小時候他犯了錯誤,婆婆會嚴肅地批評教育,絕不袒護;但在分發好吃的東西時,婆婆永遠都是三個孩子一人一份,公平公正,沒有絲毫偏袒。
后來我嫁入這個家庭,才真正領略到婆婆的不凡之處。當時兩個孩子到了上學的年紀,我和愛人面臨著艱難的抉擇:是把孩子放在神木上學,還是送回老家?神木離得近,然而兩人工作忙碌,根本無暇顧及孩子;老家雖然有人照看孩子,可又擔心會耽誤孩子的學業。就在他們猶豫不決之時,婆婆堅定地拍著胸脯說:“把孩子放我這兒,我保證比你們帶得好。”
說實話,當時我的心里還是有些擔憂的。如今,老大馬上就要上三年級了,年年都能拿到三好學生獎狀,成績名列前茅;老二更是厲害,幼兒園中班時就能將《千字文》背誦得滾瓜爛熟。要知道,那些晦澀難懂的句子,都是婆婆一個字一個字耐心教給孩子的。婆婆總是教導孩子:“學習這件事,沒有捷徑可走,必須養成良好的習慣。” 這句質樸的話語,實則蘊含著最實在的真理。
我的小兒子,自出生起就體弱多病,經常生病。有一次,老大正在上小學,老二突然發高燒,出現了驚厥,而此時公司正處于迎接上級單位經營業績考核的關鍵時期,我需要對所有材料進行校對、匯編,還要負責考核現場的相關工作。一個緊急電話打破了我的工作節奏,小兒子再次抽搐,讓兩位老人憂心忡忡,我知道,他們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給自己打電話的。在向領導匯報情況后,迅速將手頭的工作與同事交接,獨自一人開車,歷經五個小時趕回了澄縣,那也是我開車速度最快的一次。到了醫院,看到婆婆那佝僂卻堅強的身影,內心深受觸動。經過轉院、手術等一系列波折,小兒子漸漸康復。術后有諸多注意事項,婆婆一項一項認真地記在本子上,其細心程度,讓人感動不已,這哪里像婆婆,簡直比親媽還要上心。
其實,婆婆不僅對孩子關懷備至,家里的大事小情也全都扛在她的肩上。照顧老人、洗衣做飯,這些瑣碎的家務事,她默默做了一輩子,卻從未喊過一聲累。我曾經和婆婆算過一筆賬:一天做三頓飯,一年下來就是一千多頓;兩個孩子的衣服,一周至少洗三次,十年下來,洗過的衣服都能堆成小山了。可婆婆總是笑著說:“一家人過日子,可不就是你幫我搭把手,我為你多操心嘛。”
在這個家庭中,所謂的家庭和睦,并非什么高深莫測的大道理。它就實實在在地體現在婆婆熬的那一碗碗熱粥里,在她教孩子寫字時的鉛筆尖上,在她對每一位家人全心全意的付出里。正是因為有了這份和睦,我和愛人才能毫無后顧之憂,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中;才能在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心中篤定地知道,身后永遠有一個溫暖的港灣在等待著他們,給予他們支持和力量。
家庭和睦,這一看似微小的力量,卻如同一顆顆堅實的基石,支撐起無數個家庭的幸福。而每一個幸福和睦的家庭,又如同涓涓細流,匯聚成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強大動力。它不僅僅是個人生活的避風港,更是社會穩定、國家繁榮的重要根基。讓我們珍視身邊的家人,用心經營家庭的和睦,以家庭之和諧,鑄就社會之美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每一個家庭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