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不覺間,我在張家峁這片熱土上已經走過了九年青春時光。這九年,我的每一步成長,都離不開公司“人心和善、家庭和睦、工作和順、礦區和諧、天地人和”的文化烙印。如果用幾個詞來概括這段青春時光,“扎根”“破土”“生長” 再合適不過。
在煤海“扎根”,以“和順”筑基,于“和善”中成長。2015年8月,我初入公司,成為機運工區的一名集控操作員。安全生產是礦山的生命線,也是“工作和順”的核心。為確保礦井運輸安全,我虛心向工友請教故障處理經驗,在集控操作的一年半里,我時刻緊繃安全弦,上傳下達準確無誤,實現安全操作零差錯。這段經歷讓我感受頗深:崗位無大小,唯有腳踏實地,方能筑牢“工作和順”的根基。
而給予我包容的張班長、我的第一位師傅李娜,他們毫無保留地傳授與日常互助的點滴,更讓我初嘗了礦區“人心和善”的溫暖,這份質樸的情誼,是我扎根礦山最初的養分。
在磨礪中“破土”。融“和善”于心,促“和諧”共進。2017年,因工區黨支部建設需要,我開始兼任企業文化員。面對全新的領域,我以“歸零心態”重新出發。我深知,講好礦山故事,傳播正能量,是凝聚“人心和善”、構建“礦區和諧”的重要橋梁。
剛開始,我寫的稿件總顯得生硬,要么表達不夠接地氣,好幾次修改后仍不見報。每當我因找不到寫作靈感而焦慮時,礦區“五和文化”中“人心和善”“工作和順”的畫面總會給我力量,那些在井下互保聯保的默契、設備搶修時的并肩作戰,不正是最動人的素材嗎?我漸漸明白,只有真正走進大家的工作生活,用真誠筆觸記錄下這些和善瞬間,才能讓文字有溫度、有力量。就這樣反復積累、修改打磨,我撰寫的通訊稿件《三兄弟,三狀元》終于發表在中國煤炭報上,這篇稿件的發表得益于礦工兄弟給我的靈感。(70后“鉗工老兵”張林江;80后“能工焊將”張成林;90后“電工狀元”張剛)
就這樣,我的稿件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類刊物上,這些文字,不僅記錄著礦山的發展變遷,更傳遞著奮斗的激情。
向著陽光“生長”。享“和睦”之暖,擔“人和”之責。我常想,如果沒有企業提供的平臺,沒有領導同事的信任,就不會有今天的我。而滋養我成長的最深沉的底氣,來自我那小小的、溫暖的四口之家。
2023年,我的家庭獲評陜煤集團“五好文明家庭”,這份榮譽讓我更深切地理解了“家和萬事興”的內涵,它不僅是晚歸時亮著的燈、孩子稚嫩的問候,更是讓我能心無旁騖投入工作的堅強后盾。正因如此,我更懂得“天地人和”的珍貴,也更堅定了我在本職崗位上全力以赴,用實干回饋企業培養的決心。
未來的路還很長,我將繼續懷揣感恩與熱愛,以“五和文化”為指引,腳踏實地、一步一印,在張家峁這片沃土上,更加堅定地茁壯生長,讓青春之花在“五和”的土壤里璀璨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