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時節,沿著毛烏素沙漠一路向北,來到神木市北郊的陜北礦業張家峁公司,“智慧化”氣息撲面而來。在國家首批71處智能化示范礦井建設名單里,陜煤集團占了7處,其中陜北礦業公司有3處,張家峁礦業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智慧領航,為礦山發展賦能
走進張家峁礦業公司智慧化調度指揮中心,仿佛置身于信息的海洋,近5米高的4K高清液晶屏,讓近千米深井下的采掘、運輸、檢修等情況一目了然,整個礦區是“透明”,而這就是張家峁礦業公司打造智慧礦山最直觀的感受。
“和以前相比,現在我們在各個生產關鍵環節的把控上能做得更好,考慮得更全面。有了智慧驅動,礦山正在走出新的步伐?!睆埣裔沟V業公司智慧調度中心調度員楊坤說。
作為一座國有現代化煤礦,張家峁礦業公司將科技作為驅動礦井加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根據國家《關于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陜煤集團“智能礦井、智能礦區、一流企業”的戰略布局及陜北礦業“二優三商三打造”總定位,圍繞“創建世界一流智慧煤礦”目標,大力推進“四化”建設,讓煤炭生產“無人勝有人”。
智慧賦能,讓職工“慧”享幸福
“主運輸膠帶輸送機確認無誤、101上倉膠帶輸送機確認無誤,可以開車……”在接到皮帶巡檢工檢修正常的匯報后,張家峁礦業公司分控中心操作員按下分控臺的“一鍵啟動”按鈕,隨之地層深處一條條如同“巨龍”般的膠帶輸送機被“喚醒”,一噸噸烏金被運往煤倉。這一切讓在場的工作人員興奮萬千,“告別臟兮兮的工作服和噪雜的作業環境指日可待,馬上就能輕松、體面地采煤了!”
坐在寬敞明亮的調度指揮中心內,就能操控井下生產,煤礦人盼望的井下“無人化、少人化”從夢想變為現實。智能化控制讓職工們由“臺前”轉為“幕后”。而通過減少工人操作,降低勞動強度,真正實現了“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目的,也為“無人則安”奠定基礎,有力夯實了煤礦安全生產根基。
智慧提效,讓礦山“機進人退”
“2-2大巷溫度為25攝氏度、膠帶輸送機運行正常、無異響……”這是來自公司2-2煤膠帶輸送機機頭的“新員工”,巡檢機器人的工作匯報。巡檢機器人利用先進的無線移動通訊技術,搭載多種傳感器,實時采集巡檢現場的圖像、聲音、紅外熱像及溫度、煙霧、多種氣體濃度等參數,模擬實現巡檢工巡檢作業。
“以前,我們的巡檢工每天都要在2-2煤大巷巡檢。大巷里又黑又濕,巡視一趟要走1個小時,汗水都能把工作服打濕,而且光線不好,有一些安全風險。現在,檢修人員在地面遠程操控巡檢機器人就能完成安全巡檢,巡檢時間由1個小時一趟減少到30分鐘一趟,大大提高了巡檢效率。”機運隊隊長邵海洋說。
工作智能化,效率提上來。這些都是智能化在張家峁結出的豐碩果實。截至目前,張家峁礦業公司已初步建成智能通風、快速掘進、智慧中心、融合通訊、智能運輸系統智慧煤礦建設50余個子系統,實現了生產全系統一鍵啟動、一鍵智能測風、多系統信息融合感知,全方位、立體化的智慧礦山格局已逐步形成,智慧礦山的“煤”好未來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