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張家峁礦業公司為了讓職工切實享受到智慧礦區建設帶來的利益和實惠,創新思路、放大格局,從職工長遠利益出發,提出“三減三增”,真正落實“發展為了職工”,獲得職工們的普遍好評。
創新用工模式
“三減三增”就是減少井下用工、減短勞動時間、減輕勞動強度,增強安全感、增進獲得感、增厚幸福感。
在智慧礦區建設中,張家峁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建安提出:要進行傳統崗位設置的改革,按照智慧礦井建設要求,以技術革新為基礎,創新用工模式。
張家峁公司推出一系列勞動用工政策:加大分配向一線崗位、技術崗位傾斜,調整薪酬向高技能等級偏移,拉大技能等級之間的待遇差距,加大對創客創造等的貢獻獎勵。對在固定崗位執行“有人巡檢、無人值守”的,實行包崗制;對從事技術攻關等業務的,實行包薪制。引導職工既要成為本崗位行家里手,同時也要發展成“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這樣才能適應智慧礦區建設發展的需要。
減少井下用工
張家峁公司井下變電所、回風巷道的巡檢機器人,地面清掃機器人、井口機器人的使用;無人機在安防巡檢廠區、在供電線路、在地質測量中的應用;“無人值守、有人巡檢”的智能化地銷裝車系統、“一鍵”智能鐵路裝車系統等的使用,實現了減員、降本、增效。
張家峁公司構建的14301透明工作面地質模型和設備模型,采用數據驅動的方式仿真整個工作面設備的位置及姿態,實現工作面開采過程的仿真,實現了回采工作面前方地質條件的透明化,實現智能化直至無人化采煤。將采煤工人從危險性較高的采煤工作面轉移到較安全的巷道監控中心或地面調度中心,有效減少了井下用工。
由于實現了以遠程化、智能化、無人化、少人化為主要特征的智能化操作與控制,使礦井安全生產定編定員能最優化設置,使采煤工作面、原煤運輸、通風、供電、供排水等智能化更為成熟的環節實現大幅度減員。
礦井水資源智能綜合管理系統通過智能水務管理系統、在線儀表監測、視頻監控,實現無人值守功能,人員配置減少50%左右;巡檢人員減少60%以上。
“智能工廠”實現了全生產鏈的可配置化,涉及多個設備群的830余臺設備,每班生產人員由69人減至26人,減員43人。
現在,張家峁公司所有系統智能化作業占比80%以上,礦井累計減員345人。智慧礦區建設使“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無人”從美好愿景變成了看得見的現實。
減短勞動時間
今年2月,張家峁公司通過優化生產工藝和勞動組織,將一線區隊原有的“三八制”生產作業模式,調整為“三六制”生產作業模式,取消了零點班作業,使煤礦采掘一線生產單位職工正式告別大夜班,同時實現了“減時不減量、減班不減產”,提高了礦井安全系數和職工生活幸福指數。
智慧礦區建設使張家峁公司從生產到運輸到銷售都經歷了生產流程的再造。如今,在張家峁公司調度中心,采、掘、機、運、通、洗選、銷售等42個子系統831臺設備實現了監、管、控智能化,調度指揮中心調度員手中鼠標輕點,生產系統各環節依次啟動,只需40分鐘,原煤就能變成商品銷往全國各地,這就全方位的壓縮了勞動時間。
張家峁公司資產智能化管理系統實現了對資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使資產管理全面、高效、智能、動態。解決了資產管理難清查、難盤點、難追溯、難共享、難管理的難題。系統自上線以來,累計完成了對近兩萬臺套資產的全面盤點等任務,原來需要15個人3個月才能完成的盤點任務,現在5個人10天就能完成。現在,1人在10秒之內能確定全礦任意資產位置,大大減少了勞動時間。
減輕勞動強度
張家峁公司的礦山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了關鍵數據100%共享,數據資源靈活調度,做到了自動化控制釋放人的雙手。以前,全礦井23個測風站靠人工測數據,費人費時費力。現在,不到一分鐘數據就顯示在系統里,隨時可調用分析。公司的快速掘進系統,在人機協同模式下實現智能、高效的掘進生產作業。減小了勞動強度。
張家峁公司采用了國內最先進的井下測距設備,實現了回采掘進信息自動上圖。在其它煤礦回采、掘進信息還均要通過井下拉皮尺,井上人工手動更新數據的時候,張家峁公司井下回采、掘進信息的自動獲取、實時上傳、智能更新圖形,大大減少了工作時間,減輕了職工的勞動強度。
張家峁公司電力大數據平臺通過設備巡檢管理實現了對供電設備做到預知性維護,停送電審批手續實現了全程電子化。后期還將實現工作票和操作票的全程電子化,這使得職工勞動強度大大降低。
張家峁公司“全礦井一鍵測風”在地面客戶端遠程啟動,完成一次全礦井測風、數據處理、報表生成,以前由人工測風需要2人16小時,現在大幅度縮減至3分鐘。礦井測風全流程無需人員介入,在降低井下工人勞動強度上效果顯著。
張家峁公司以往人工測試礦井通風阻力時,需要“2天井下測試+1天地面數據處理計算”,費時費力。礦井通風阻力在線監測系統智能上線后,解決了以前的人工難題。
井下人員越來越少,工作時間越來越短,工作強度越來越低,安全狀況越來越好,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越來越強,截至10月15日,礦井實現安全生產4522天。這是張家峁公司建設智慧礦區以來發生的顯著變化。